不知何时,国内建筑评论大张旗鼓的将建造的完成度与设计的思考性这两个建筑本身应该兼有的属性相对立,这和厨师做的菜不是评价好吃还是难吃而是可以做糊了但做菜“很真诚”一样离谱。
建筑评论对于建造的一知半解和飘在半空的自我麻痹把建筑学带到一个没有技术门槛更没有标准的玄学的地步,从而影响到当下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炒作成风、职业认同感断崖式下降、合格的建筑师越来越少。
一个建筑的高完成度绝对不会是图画的“精细”那么简单:从概念设计的成熟度到方案设计对于客户、主管部门、造价等的综合考虑、从扩初时各专业的协调统筹到施工图时对施工水平的预判再到施工过程中的现场处理,一个高完成度的作品无论在建筑理念还是技术还是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必须做得很好才可能实现,
中国的建筑师在小的建筑特别是售楼处和民宿上体现出的国际水准和大型综合体、地标建筑被国外事务所几乎垄断的对比正是高水准的职业建筑师太少造成的。
在国内很多专家眼中,城市更新尤其是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扩建中,幕墙的运用一直被当作洪水猛兽,似乎用幕墙就不够文化,其实无论中外,高等级的更新都是幕墙为主的,比如卢浮宫比如大英博物馆、柏林市政厅。幕墙代表着现代工业,这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有运用的高低而本身没有高低,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最后所呈现的结果。
新建部分采用幕墙
2021年底,历时8年,南京北京西路72号院(原石城文化园项目)终于落成,作为南京历史保护区域重要的杨廷宝先生遗作的改扩建,都设并没有采取保守的路线,而是在“合而不同”的指导原则下,尊重但不盲从,协调中有对比,无论建筑形式还是材料、建造,都是体现出当代的时代特征,这也是都设在城市更新中的立场和原则。
幕墙设计往往非常强调 “显性”---注重精巧的表达,但是在这类项目中, “隐性”才能和历史建筑去对话:初看上去简单、传统,但细细品味却富有时代性。欧洲很多历史建筑的更新和扩建都是如此。
“隐性”幕墙设计
这个项目的难点是用幕墙来保证完成度但看起来要有手工感,特点是幕墙种类特别多而且要创新:有玻璃幕墙但挺上有石材;有石材幕墙但是仿砖;有金属幕墙但不能明显。。。。。。
| 收敛且不甘平凡的设计
传统建筑的现代营造不应盲目复刻和照搬,也不应标新立异的激进,而应该是一种“收敛的设计”,尊重传统建筑风貌,比例和色彩,但在落地完成上采用当代的建筑工艺,赋予建筑新的表现力。
保留翻新的老建筑
新建部分与老建筑的呼应
新建部分与老建筑的对比
| 从设计到建成的“复原”
设计体系正是基于对完成度为目标,通过一体化设计和全过程管控,层层递进推敲比例,细节和肌理质感,在方案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
设计模型&照片
01新老建筑的第一眼映像
项目位于江苏省委旁边,属于南京重要的鼓楼历史风貌区;用地内保有几十颗70年以上树龄的水杉和梧桐;最核心的是项目里有被称为南京民国建筑四君子之一的 由杨廷宝先生设计的文保建筑——中央国画院旧址。老的建筑有“紫线”,只能做翻新,这个非常典型的“民国建筑”在路边将新建部分挡 掉,外面基本看不到,所以走在内部的感受以及第五立面才是最重要的。
中央国画院旧址的整旧如旧
新老建筑在梧桐、水杉的掩映中浑然一体
新老建筑的对比与协调
本项目的设计理念不再累述,可参见 最好的纪念 | 一场跨越70年的“对话” ,在这样一个项目当中,如果采用“贴砖抹灰”的传统建造方式,因为材料和人工的原因反而和“包浆”的老建筑有很大差距,所以创新的做法是一条出路。
02材料运用的创新
都设一直秉承“不在当代做古代的事”,通过对老建筑色彩和材质的提取,“取意弃形”,用当代的的技术和材料来构筑,这个后来在“故苏雅集”、“开封泰和府”等项目中都得到贯彻并成为都设的设计哲学之一。对传统的提取和转译,转变成当代语境下的建筑营造。
屋顶、砖、石、金属
“砖”的创新
老建筑大量使用了青砖,如果新建的建筑仍然采用青砖,一方面贴上去的砖会泛碱,另一方面也找不到富有质感的老砖,在样板阶段尝试了进口的手工砖的做法,但是价格过于高昂,加上真的砖在和其他材料的幕墙交接时非常难处理,于是尝试了“用石材仿砖”的做法。
仿青砖的石材幕墙做法
青砖是民国建筑一大特色,但青砖工艺一方面是这种砖的环境污染问题,砖的砌筑对手工精度要求高,而当下建筑环境继续选择砖砌技术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我们采用石材幕墙手段,大板块带来的施工上的便利,同时通过板块上刻槽拼缝实现砖砌效果。在考虑拼接上,常规的拼接方式必然导致砖纹的破坏,我们受上海兰馨公寓的启发,拼接位置顺应砖纹轮廓做成锯齿状拼接收口,这样就可以实现砖纹连续和完整。
下图是上海兰馨公寓,拼接处的锯齿状轮廓。
材料的样板推敲,通过刻槽模拟砖纹效果,通过对石材表面不同工艺的处理的形成色差体,进一步体现砖砌的斑驳感,拼接处延续砖纹设计成锯齿状,与砖纹保持一致性。
多种幕墙的拼合
石材仿砖幕墙可以和金属材料很好的拼接
小青砖无法干挂,如果采用串通砖干挂造价很高,而且构造上很难和其他材料完美拼合,必然限制很多细节的设计。
砖拼花的提炼与现代表达
砖的拼花是砖砌建筑的特色和亮点,石材幕墙在表达凹凸进深上比较有限,无法体现出砖的进退拼花的美感。
设计采用造型能力极强的金属材料来表现这种肌理,在深入研究拼花肌理特点之后,提炼其神韵-----“同一单元模块的进退有序,发挥金属的造型优势,创造出类似的但更具有表现力的”拼花“。
砖的凹凸拼花肌理VS金属做法
砖的镂空肌理VS金属做法
金属拼花砖
03设计体系
传统建筑在古典美学的背后是匠心的体现,隽永的设计背后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追求,对细节,比例和材质的细致推敲才得呈现熠熠生辉的作品。
a.搭建幕墙设计框架
对幕墙系统进行梳理之后归纳出9种主要的幕墙系统,以每种系统为基础展开设计的推敲研究,从而做到对工作量心里有数。
在方案时建筑师就与幕墙顾问充分讨论,确定每个系统建构,材料,节点交接等做法,以系统详图为设计基准点,向上1:100的比例来把控整体效果,向下通过1:2则推敲细部的交接设计,工艺处理,一方面做到心里有数,另一方面确定造价范围,从而完成度的落地。
核心样板段墙身分析
核心样板段墙身基本决定建筑整体效果。从观感尺度出发,依据建筑的层层退台造型,分成三个标准段展开系统的组合设计:近人尺度的首层标准段在材料和工艺上要达到可近看可抚摸的标准;二层和三层体现出青砖建筑的韵味特点,注重比例和细节,同时因为都有平台也要达到一层的精度,难度最高;屋顶系统是远看和俯瞰建筑的形象,檐口处理是关键。
核心样板段
核心样板段图纸分级
从1:100的立面图深化到1:20,这个过程是深化设计最重要的,确定了建筑师想要表达的立面细节,幕墙顾问同步进行1:5的节点设计,这个过程中多次交流后避免了立面图和节点图由于工作前后进行的不一致性。
首层标准段:石材幕墙+门窗系统
石材幕墙采用开缝幕墙系统。大的缝采用凹槽后衬石材,既赋予立面光影变化,同时形成多层次石材叠拼---- “有缝不见缝”,在工艺上也大大弱化板块连续大面带来的不平整的问题,降低施工难度。
柏林某项目
发达国家能完成的精细度在国内施工水平下很难保证,设计中充分考虑才能实现与之相媲美的完成度。
门窗幕墙采用深灰色与浅灰色石材形成对比,强化内凹效果,边框赋予丰富的细节,使立面更加精致
设计创新点:
1. 石材幕墙内凹线条设计
2. 石材转角的处理
3. 门窗底部收口
4. 门窗与石材交接处理
内凹线条 | 层次与精致感
石材大缝节点
石材通过凹槽强化竖向线条感,石材端部挑出一小段,赋予凹槽丰富的阴影关系,营造出层次感,同时也保证了线条的平直度。
现场完成效果
现场完成效果
石材的转角及门窗底部收口要注重降低施工难度并避免高难度交接
1. 石材的转角交接及上下收口处理采用侧边留缝,而不是转角45度对拼(目前没有看到这种做法在国内做的好的项目但居然都在用这样的做法很令人费解),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转角更加挺直,减少现场施工带来的不平整误差,降低施工难度。
国内目前做的比较好的45度对拼依然不能保证缝的大小平齐
本案避免了常规的45度石材拼接,采用“正面压侧面、石材补大缝”的做法,减少了施工的难度,从而保证了完成度。
45度石材交接,侧面打磨
现场完成效果
2. 门窗底部收口采用石材,与地面交接采用阴角处理,把与地面交接收口藏起来,外观实现平整干净效果。
现场完成效果
剖面上对石材缝的处理同样秉承“藏缝”的做法,提高石材加工的要求, 而工厂加工是比较好控制的,下檐口采用60度斜向石材,通过巧妙的加工而不是靠施工实现了美国国家美术东馆一样尖锐的石材转角。
美术东馆精细的锐角依然存在破损
本项目的锐角
主入口门头节点
主入口的注重视觉焦点,在门头处理上通过金属仿砖的拼花造型,通过中对称的布局强化门头的形象。
设计模型&照片
二层标准段:石材幕墙+门窗系统
二层以石材仿砖,考虑到每块石材交接处会有黑缝和刻出来的砖缝颜色不一致,采用打深灰胶来形成一致性(非常遗憾的是施工草草收场故意遗漏了这个工序)同时降低造价的方式。材质上采用了砖纹石材和浅灰色石材混合搭配,赋予更丰富的肌理变化。
[新建]萧山文创大厦幕墙工程 主楼高度100m,副楼高度52m 幕墙面积:33000㎡ 幕墙类型: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铝板幕墙、屋面钢构件 项目由投标竞得 萧...
MORE+鄂尔多斯运动员村幕墙工程 幕墙面积:20000㎡ 幕墙类型:铝板玻璃、玻璃幕墙、铝合金格珊...
MORE+小型超级树钢结构幕墙 设计范围:4颗超级树(树高11米和8.6米)+一个水雾支架 结构形式:钢结构 幕墙面板:铝板、聚碳酸酯板 超级树三维示意 超级树树枝布置...
MORE+金桂苑商业广场幕墙工程 幕墙面积:8000㎡ 幕墙类型:玻璃幕墙、铝板幕墙、玻璃格珊、观光电梯 本项目较为特殊,幕墙图由本工作室根据3DMax模型和原建筑平面...
MORE+